thumbCAX2BQ0R.jpg 

 

中文名: 姐姐的守護者
英文名: My Sister's Keeper


發行日期: 2009
導演: 尼克·卡索維茨Nick Cassavetes.

演員:

卡梅隆·迪亞茨Cameron Diaz ....Sara  Fitzgerald
阿比吉爾·布萊斯林Abigail Breslin ....Andromeda 'Anna' Fitzgerald
蘇菲亞·威希涅瓦Sofia Vassilieva ....Kate Fitzgerald.

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簡  介 

莎拉和布萊恩·菲茨杰拉德與自己的長子和兩歲的女兒凱特住在一起,不幸的是看起來聰明伶俐的凱特患有先天性白血病,這也意味著她的生命沒有太長時間。夫妻倆的計劃是再生一個孩子為凱特進行骨髓配型,好做骨髓移植以挽救她的生命。於是,他們在醫院做了體外受精,在基因工程技術的幫助下,他們生下了和凱特的基因型完美契合的小女兒安娜。

從安娜出生為姐姐提供的臍帶乾細胞開始,每當姐姐的白血病一次又一次復發,安娜就要不斷地提供血液和骨髓以保留姐姐的生命。在這個家庭頻繁奔波於病房和理療中心的同時,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生活場景。莎拉是一個對孩子照顧細緻入微的母親,在她得知凱特患病之後,她放棄了自己律師的工作,一心一意地照顧起了這個家。她有強烈的希望凱特活下去的意志。布萊恩·菲茨杰拉德是整個家庭的根基,在妻子面前總是顯得唯唯諾諾和力不從心。他們唯一的兒子耶西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為了給姐姐治療,他也做出了極大的犧牲。

但是這一切,到了安娜11歲的時候,戛然而止。這一年,凱特因白血病,引發了腎衰竭,唯一能保留她生命的只有做腎移植。由於接受外人的腎臟移植的成活率不高,而家族內部又沒有合適的人選,所以這次又需要安娜貢獻出自己的一個腎臟來挽救姐姐。但是厭倦了作為姐姐的人體器官庫的安娜為自己請了一個律師:她要從父母和姐姐那裡解放自己的身體,獲得身體器官支配權

 她聘請的律師坎佩爾·亞歷山大,開始為了她的訴訟而忙碌。

在影片的結尾,安娜說出了自己請律師維權的真相。。。。

 
幕後製作


  打動人心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初看起來非常悲傷,本已不幸的家庭接連遭受重創。但是從這個5口之家的生活理所透露出來的關愛和體諒還是很振奮人心的。扮演母親莎拉的卡梅隆·迪亞茨說: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劇本的時候,我就知道我一定要去演這個母親,我和她似乎是有著某種天然的連接似的,一切都這麼熟悉。這個故事完全打動了我,雖然我不是很贊同她的某些做法,但是這並不成為什麼我去扮演這個電影的障礙

11
年和白血病的抗爭,凱特失去了自己的童年,為了能讓她活下去,她的父母生了安娜。可是在安娜11歲的時候,她提了一個問題:那麼我是誰小演員阿比吉爾·布萊斯林說:安娜的決定肯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家庭也許就不再安寧了。安娜知道,她的決定會讓父母發瘋,所有人都會認為她是一個自私自利而且吝嗇小氣的人。不過她並不是冒冒然地就做處這個決定的,她有自己的考慮

 
導演尼克·卡索維茨說:我是當時就讀到了這本暢銷的小說,讀完之後感慨良多,也就在那時我開始準備把它搬上銀幕。

其實影片的故事非常簡單,說的就是一個家庭要如何去面對自己孩子的死亡以及家長有沒有權利讓用一個孩子的生命去保全另一個。

我想我能掌握好這樣的一個題材的拍攝,雖然有些敏感和爭議,但是我還是要拍

除此之外,影片的製片人馬克·約翰遜表示,影片的主題和人物是所有觀眾不會拒絕的,並且沒有人會指責或者是責怪劇中人物的行為。

他說:這個小說的主題就是家庭和人性喬迪·皮考爾特在書裡用第一人稱為每個角色寫了各自獨立的小故事,這也讓這個小說的受眾面積大大增強了,它簡直就是一本每個人心中最完美的讀物。每個人在看到它時,總會將自己設身處地的放在小說中和故事裡的人一同生活和思考,設想自己在故事的情景裡會作何反應。但是這種寫作方法對影片的拍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電影只能有一個敘述者,其次電影很難像小說那樣用第一人稱來講述故事,它總是要客觀一些。但是我們克服了這些困難,還不錯,尼克·卡索維茨做得很棒



精彩對白

Anna: When I was a kid, my mother told me that I was a little piece ofblue sky that came in to this world because she and Dad loved me so much.
It was only later when I realized that it wasn't exactly true.


安娜: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媽媽說我原本是藍天中的一個小組成板塊,是因為她非常非常地愛我,上天才把我變成了人,放在了這個世界。不過我很快就發現了這一切並不是真的。

Kate: I want to go to the beach. I want to see the waves.

凱特:我想去海邊,我還想看一看海浪。

Kate: I guess you could say we're a little dysfunctional, but everybody loves each other, and we do the best we can.

凱特:我猜你是不是覺得我們有點神經兮兮的,其實我們互相愛著對方,並且已經儘自己所能做到最好了。

Campbell Alexander: When Anna Fitzgerald first stepped into my office, I thought she was selling Girl Scout cookies.

坎佩爾·亞歷山大:當安娜.菲茨杰拉德剛剛走進我的辦公室時,我還以為她是來推銷什麼小孩子吃的餅乾的。

Sara: Just so you know, I'm not going to let her die. I'm not.

莎拉:和你猜想的一樣,我不想她死掉,真的不想

 

OST推薦:

front.jpg 

很棒的OST!!


書籍簡介:

安娜從小出生就被賦予一種使命,或者應該說是犧牲?像是為了另一個人而誕生(姐姐凱特)。安娜就像是為了某種病而發展出來的藥物一樣,一次又一次的貢獻自己的身體裡的骨髓、血液卻不能拒絕。以至於從小安娜對於人為什麼要·生小孩這個概念,產生了無數的疑惑。

 對安娜來說,父母為了一個理由而孕育了自己,那麼那個理由最好是一直存在著。因為,那個理由要是不存在了,自己也沒有必要繼續存在。 看著自己的姊姊病情越來越糟.,安娜也必須無時無刻、無限量的貢獻出自己的細胞.血液.. 甚至連器官都得要捐獻。而安娜也一直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一向是那個,可以給凱特她想要的東西的人。

 翻開書頁,jodi picoult的安排頗特殊,故事循著星期一、星期二……的時序慢慢演進,而每天,她都安排了幾個主要角色從他們自己的觀點敘述事件,多角度地呈現時光的流逝與事件的演變。


在看的當兒,不禁問自己,不管是安娜或者凱特,在面臨她們人生的抉擇時,某些時刻好像她們的整個人生已經明明白白的分出了岔路,鋪展在眼前,即使勇敢的選擇其中一條路,她們的眼睛還是會一直望著另一條路,想確定自己是否選擇了錯誤的道路。

 我想,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一些十字路口。往往在面對問題時,總是在還不太理解的情況下,就必須做出重大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也全然會逆轉了接下來的人生歲月。

  現在的醫療科技越來越進步, 許多以前不易治療的疾病,在基因、幹細胞……等這些領域都找到了「解決方案」。

為了拯救自己罹病的孩子,父母挑選可以提供基因配對的受精卵, 再將寶寶生下來,藉此治療另一位孩子。這麼多年來,這種案例也已經不是少數的特殊案例, 在未來的醫療裡,相信這種案例還會越來越多。從另一個角度來審核的話,這種做法,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對。

  這場官司並非關於捐腎,而是關於選擇權。沒有人真的想完全由自己的角度、立場來做出決定,即使法官給他們權利去這麼做。

 

先看完了原著,隔了很久,才發現了這部電影的DVD與OST。

Jodi Picoult的小說,每每都會安排一個很具爭議性的論點,貫穿全書作為書中的引子,誘發人類本性中的善與惡或愛與恨的糾結、交戰與惆悵。


以個人的感覺來說,電影比預期中的動人心弦,讓人感觸良深。一些簡單甚至沒有太多表情的畫面,反而比小說中偶爾咄咄逼人的字句更能打動我心。電影的結局和原著裡原本的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這個轉折卻更有人性化,也更符合了:“愛,就是犧牲自我”的真實意義。

我喜歡電影裡導演所安排的結局。這個結尾並沒有原著裡的結局那麼突兀。原著裡,作者似乎突然就把一切推向一個爆破的死角,讓人進退兩難,難以接受。這樣的結局,在看完原著的那一刻,很讓我因此感到憤憤不平。

很喜歡電影裡其中一幕:凱特在和家人到了海邊,吹了海風,看了許久以前就渴望一睹的海浪後,鏡頭一轉,讓我們很訝異的看到: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原來凱特是可以帶著美麗的笑容,笑著到醫院接受治療。

即使那個時候的凱特,幾乎連行走都需要人攙扶,她卻可以在圓了自己的心願後,精神抖擻地坐在在輪椅上,轉身對含著眼淚目送她進入治理部門的家人,燦爛的揮手微笑與她們說“再見”。

有時候,心靈的治療比藥物的療效更具有意想不到的震撼力!而適當的放手,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e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